中国住区规划发展 60 年历程与展望开彦赵文凯摘要:中国住区规划 60 年发展一直与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革有着紧密的关系。早期 50-60 年代受西欧和前苏联的影响,邻里单位理论逐渐由扩大街坊演变成以小学半径为规划范围小区概念。但是,在“先生产、后生活”原则下,住区规划发展几乎停滞。进入 70-90 年代社会经济复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一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的规划空间结构模式。试点小区、小康住宅的研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小区的模式发展。98 年的商品房市场的推进使住区规划呈现了多样化、多极化和多品种的局面,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住区规划发展经历了早期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逐步演变为完整的小区开发模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赋予了住区规划新的创新活力,住区环境和居住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我国大多住区规划设计受市场的控制影响,只重视外表而不关注内在,只讲花园而不重视室内性能。希望本文能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1. 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78)居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因人的社会属性而聚居在一起,形成居住区。居住区的形态受到生产力水平、地理气候条件、家庭结构、建筑技术、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的居住环境受到巨大威胁,19 世纪末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开始针对居住拥挤、日照通风图 2 雷德朋规划方案图 4 曹不良、环境恶化、卫生设备落后等问题相继颁布的改善居住条件的法案,有关学者也开始寻求对策,逐步形成了现代居住区规划的理论。1.1邻里单位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1929 年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图 1),试图以邻里单位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态和构想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邻里单位的基本特点有: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和生活服务设施结合的中心广场或绿地布置;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 5000 人左右,占地约 160 英亩(约合 65 公顷)。1928 年 C・斯坦因和 H・莱特提出了美国新泽西州雷德朋规划方案是邻里单位理论的最早实践(图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住房奇缺,邻里单位理论在英国和瑞典等国的新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在 50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