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资源化解初中物理学习难点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种现象总让我困惑:学习内容简单明了,老师讲解精彩细致,可学生却是听课容易做题难。找了许久,最终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重视学生形式上参加,而缺乏与学生思维的碰撞,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难。如何化解学生理解环节的难点呢?根据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进展年龄阶段的划分理论,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理解能力,正由形象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而形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在化解学习难点时,我巧借各种资源,做到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过渡。同学们通过动手、动脑,由浅入深地理解物理知识。理解环节过关了,应用能力也就变强了。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各位同行商榷。 1 借用实物,建立物理模型 物理学是一门由概念和规律组成的实验学科,物理概念的建立需要从现实中找到原型背景,加以抽象形成。同学们在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建立概念,形成规律,学会应用。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借助实物,建立物理模型来化解学习中的难点。 在学习连通器时,我设计几组实物:利用 U 形管展示连通器(图 1),用注射器针筒和橡皮管连接构成连通器(图 2),用实验室配备的连通器(图 3)展示。学生通过观察,很快找到它们的外观结构特征: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接着继续观察同种液体静止时,液面总保持相平。 接下来,设计了两个小的变形实验,将图 2 中橡皮管夹住,把其中一个针筒向上提起,两边水面高度不同,同学们很快理解底部并没有连通,没有构成连通器;倾斜图 3 的连通器,任意堵住其中一个管口,再恢复成水平放置状态,发现液体静止后,被堵住管口的液面与其它三个并不相平,学生立即能说出原因:由于上端没开口,所以没有和其它部分容器构成连通器。有了这样的实物模型,连通器的定义及原理都迎刃而解,剩下的就是讨论分析具体应用了。 2 借助实验,构建学习平台 物理教学中,小实验能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使学习内容丰富充实,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借助于小实验,可以开阔同学们的思路,将所学知识进行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在学习光路可逆时,学生对 光在反射和折射时间路可逆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设计小实验便可以解决问题。如图 4 所示,在大玻璃杯底部放一块小的平面镜,盖上玻璃,点燃蚊香充满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