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教学设计 为方便老师更好的教学,我给大家整理了永久的悔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线索。 2.领悟文章主旨。 3.体会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师生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的母子深情以及作者的悔恨之情,我们如何尊重父母、报答父母,从而无悔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母子深情 难点:理清文章线索,品味情感 三、课时安排:2 课时 四、教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一同背诵)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细腻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母子情深的由衷赞叹。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季羡林先生的《永久的悔》在思想情感上与一千多年以前的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季羡林先生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娓娓向我们道来,展示了他内心的痛苦,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同学们将搜集的作者简介沟通,师重点概述。 2.指导学生学习课后生字词。 重点:懵(měnɡ)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唾(tu)手可得:比方非常容易得到。 3.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点拨:本文主要回忆了我小时候生活艰辛,食物匮乏,想方设法寻找吃的东西,而母亲则终日吃红的食物,令人心酸。全文渗透着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又表现了作者离开母亲后的深深自责。 4.梳理文章结构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请你边读边理解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沟通,代表沟通发言。 师点拨: 第一部分(12)开篇点题,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第二部分(39)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其中:35 概括叙述了家庭的基本情况:68 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状况;9 详细叙述了母亲的艰苦生活。 第三部分(1011)突出永久的悔,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内心痛苦。 (三)合作沟通 解读探究 1.分析悔的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讨论、沟通) 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没能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后悔子欲养而亲不待。从悔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我的自责、后悔以及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2.探究:阅读本文,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