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首次下降背后之思:多读三年到底值不值 考研人数首次下降,传递出了什么样的信息? 一把茶壶哪能 配好十几只杯 “我不讲‘学统’,不管你是否出自名校,只要你证明比本科生强。否则我每月多花一两千块干什么?”环球雅思公司史抒庆校长很激动,“去年底,我从南京带回 100 多份讨论生简历,冷门专业太多,中意的不到 10 个。”专业知识陈旧,优越感强,比起本科生,适应慢,不勤奋,要价高——讨论生让他郁闷,“每年招一二十个,干一年,能留五个就不错啦。” 史抒庆避开“讨论生贬值”这词,但毫不讳言对讨论生专业设置、培育质量的担忧。 全国讨论生扩招 10 年,年招生从 7.2 万猛增到 42 万,在校生从 20 万扩至 110 万。供应倍增,选择“合格品”为何未见轻松?问题出在“多了”上吗? “作为十几亿人的大国,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我们讨论生还远远不够,扩招仍是趋势。”河海大学赵永乐教授说,讨论生不是多了,而是供需结构错位,“活找不到人”与“人找不到活”并存。我省教育部门也表示,江苏 148 万在校大学生中,讨论生仅 9 万多,数量偏少,讨论生培育规模还将稳步扩大。 “贴近需求调整专业,喊了多年为何见效不大?”南大高教讨论所讨论员王运来认为,这跟对高校评价体系有关:“谁的硕士点、博士点多,排名往往靠前,就能争取更多的国家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而在课题申报、评奖、待遇等方面,硕导、博导肯定比普通老师强。设置专业,哪个办学成本低,自己师资强,就舍命扩招!”虽然硕士点的设立有严格审批,但开设专业方向只需老师申请。“像人力资源管理,很多学校都有,企业管理、教育学、社会学、劳动经济、心理学……搭点边都能招,培育的学生自然五花八门、参差不齐。” 供大于求的冷门专业规模压不下,有些“热门专业”(如法律、工商管理)也因集体跟风,毕业生就业趋难。“设置讨论生专业,工科院校上文科,文理见长的学校上工科,补短求全嘛!”南京某工科名校反感“特色进展”的提法:凭啥咱就不能招英语、中文硕士? 超越办学能力的讨论生扩招,更普遍。在“低成本专业”,尤其是文科,一个导师带十几个讨论生,已“不算多”。南京某名校新闻系讨论生黎平说,“我老板带了 15 个硕士,还有 5个社会学博士,自己事又多,一学期最多见我两三次。他还是我们系最负责任的导师!”她说自己“跟着书目单读研”。据说,有的导师在毕业文章答辩会上,竟要询问弟子姓名。师生比例失调,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