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试常见问题汇总 第一:初试分数高,盲目自信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分数高,进复试完全没有问题,或者以为自己可以拿到公费的录用名额,这无疑是片面的,每年约20%进入复试的考生被淘汰,这无形中增加了复试的难度。复试偏重于考察学生的心理素养和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和科研潜力尤为重要。专家指出:在复试时,导师将通过交谈和提问,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应变与表达能力、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考察。心理素养不好、科研能力不强或是专业知识面不广的考生就很有可能被淘汰。 考高分不一定排名高。即使排名高,照样被刷,尤其是非应届生和外校生。理由是:不懂专业知识,上了没法做讨论,只会考试!所以,在等待复试或者调剂的过程中,建议大家主动联系导师,时刻关注招生动向。 第二:初试成绩擦边过,认为希望渺茫 差额制实行后,每年有 120%的考生进入复试环节。即使你排名并不考前,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获得录用资格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不到最后 千万不要放弃!据中国科学院研招办主任表示,好多同学以为复试表现不好,肯定录用不了了,其实这也不是一定的。有时候考生抽到的问题比较难,可能自己觉得自己回答的并不好,但是导师面试的时候比较看重的是考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只要考生有一些思路,导师就会觉得这个学生很不错。那么他自己可能觉得回答得不好,但是导师已经很满意了。 讨论生复试不仅考查考生对所学专业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还要考查考生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职业素养,这是许多复试考生容易忽略的问题。导师喜爱学生既能踏实仔细,又有创新精神。所以复试中,最重要的是让导师明白你是一个踏实肯干、值得信赖的人。考生面试时切忌伪装或掩饰,一定要展现自己的'真正实力。另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考生还要注意创新精神的体现。 第三:联系导师,过于频繁 联系导师是讲究方法和技巧,并且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做到有礼有节。虽然考生确实有必要与导师联系,但提醒考生一定要注意方式。例如,一些求学心切的学生会反复打电话与导师联系,假如有若干这样的同学与一位导师联系,必会影响导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乃至影响导师的正常生活。比较合理的联系方式是通信。学生可在信中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性别、毕业学校(历届生可介绍工作单位与经历)、本科所学过的主要课程、毕业文章题目与要点、曾经阅读过的主要书籍等。若导师有兴趣,便会与你联系,一旦该考生进入到复试阶段,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