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章变成舞台 考场记叙文平淡乏味往往是因为入题缓慢,叙述冗长,描写匮乏。好比观众在台下期待演员出场,而主持人在台上絮絮不止。这样的文章背离了读者的意愿,与高分无缘。对一篇考场记叙文来说,不需要拖沓冗长的叙述交代,而要尽快展现富有画面感的内容,使快速扫描的阅卷者在极短的时间内明了你的写作意图。 那怎样才能让文章变拖沓为简明,化平淡为神奇呢?参加了多年的阅卷工作,我发现有两种结构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即对话结构和片段结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让人物直接站到前台做生动的表演。文中需要交代的文字,大多融于人物的言语行动之中。这种写法鲜活生动,可大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对话结构 全文基本由对话构成,好比演员的舞台对白。对话巧妙,无需描写人物模样,人物就能活脱呈现于读者眼前,文章主旨也在对话中得以表现。这种写法,只需寥寥数语为对话者设定好特定环境,便可迅速展开内容,既扩大了文章容量,又增加了吸引力。 请看 2011 年河南考生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篇文章得分 57 分。 村口闲谈 我们村有个习惯,就是吃过晚饭不立即睡觉,而是几个大人坐在村口的路灯下闲谈。这不,今天晚上又开始了。 “今年这麦又是好收成啊!”一人说道。 “那是,况且这几年国家不但不收公粮,而且每亩地还补贴给我们不少钱,党的政策好啊!”另一人接道。 “前几天我看电视,说是美国上咱国借钱来了,真的假的?”又一人说道。 “还能有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咱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你家不是盖了二层小洋楼了?还买了一套家庭影院,美死你了!”那人反诘。 “嘿嘿……”这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后说了句:“恁家还开上汽车啦,还是和你没法比。” …… “天色不早了,该回去休息了。”一位老人说着便站起了身子。 人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 夜更深了,只剩下村口的路灯在那静静地亮着。 2011 年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要求针对中国的崛起和巨大变化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大部分同学选择写议论文,但其中很多议论文因内容空洞只能得四十出头的分数。而这位考生能“以小见大”,只摄取村口闲谈这一场景,从民生的角度切入,用人物对话巧妙地表现了题意。 片段结构的人物设置非常灵活,除了现实中真实的人物对话,还可以虚拟多种情况。像历史人物、文学人物、传说人物的对话;或者时空错杂,让古今中外人物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对话;还可以采用拟人化手法,让动物或者无生命之物开口说话。比如 200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