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在微细的爱里等在微细的爱里林清玄 苏东坡有一首五言诗,我非常喜欢:钩帘归乳燕,穴窠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最简单的诗,却让心深深颤动,只因简单诗句背后那颗伟大而细致的心灵。 钩着不敢放下的窗帘,是为了让乳燕归来。看到冲撞窗户的愚痴的苍蝇,赶紧打开窗让它出去吧!担心家里的老鼠没有东西吃,时常为它们留一点饭菜。夜里不点灯,是爱惜飞蛾的生命呀! 诗人那个时代的生活我们不再有了,因为我们的家里不再有乳燕、痴蝇、老鼠和飞蛾了,但是诗人的心境我们却能体会,他用一种非常微细的爱来观照万物。在他的眼里,看见了乳燕回巢的欢喜,看见了痴蝇被困的焦急,看见了老鼠觅食的急迫,也看见了飞蛾无知扑火的痛苦,这是多么动人的心境。我们有很多人,对施恩给我们的人不知感念,对于苦痛生活和我们身边的人吝于给予,甚至对于人间的欢喜悲辛一无所知,当然也不能体会其他众生的心情。比起这首诗,我们是多么粗鄙。 不能进入微细的爱里的人,不只是粗鄙,他也一定不能体味高层次的心灵之爱,他只能过着平凡单调的日子,而无法在生命中找到一些非凡之美。 我们如果光是对人有情爱、有关怀,不知道日落月升也有呼吸,不知道虫蚁鸟兽也有欢喜与悲伤,不知道云里风里也有远方的消息,不知道路边走过的每一只狗都有乞求或哀怨的眼神,甚至不知道无声里也有千言万语……那么就不能成为一个圆满的人。 我想起一首杜牧的诗,可以和苏轼这首诗相配: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素材运用 一个善于体会细微之爱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这个世界上,爱与欢乐永远多过恨与痛苦,用放大的眼光去观察,你也会是被细微之爱围绕的聿福的人。话题拓展 眼光、放大与缩小、微念过哈佛又如何,你下过乡么?郭宇宽 有多少人能够走出人生巅峰的记忆呢?一个人最能凸现自己属于一个占据更多资源群体的标志,就是他拥有的记忆。记忆最能标明一个人属于什么圈子。 不经意状流露出你让人艳羡的记忆,比任何奢侈品更能让人在你身边感受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所以钱钟书笔下的妙人总爱说“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 不过,这股潮流眼下有了新现象。比如北大一位著名教授,在各种场合作报告,就像开忆苦思甜会,开口总要从“兄弟我当年在陕西农村种地的时候”说起。这不是一个孤例,我视野中成了腕儿的经济学家,莫不如此。要么是“兄弟我当年在生产队当会计的时候”,要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