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课件语文《定风波》 设计思想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一、问题切入,解读词意。 二、探究重点,品鉴词境。 三、迁移运用,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赤壁怀古》。上一课对于“人生如梦”的结尾到底是“无奈的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很多同学还存在着争议。今日我们来学苏轼的另一篇写于同时期的作品《定风波》,或许它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二、解读小序 1.齐读小序,了解背景。思考:小序中含有哪些信息?提示梳理的角度,并由学生对时间、地点的解说自然引入背景介绍。 2.抓住关键内容,提取核心信息。思考:你认为小序中最能表现词人形象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去发现在“遇雨”后的心态,以及这心态与众人不同之处,即“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引导学生去发现“故作此词”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认识到对雨的态度,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问题切入 1.朗读全词,初步感知。思考:你觉得小序中的“余独不觉”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词中哪些地方与之形成呼应?请出题赏析。引导学生抓住直接表现情态的词语提出问题,选择一部分讨论回答。如:“吟啸”是什么状态?“轻”在词中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莫听”“何妨”“谁怕”? 参考答案:吟诗长啸,即表意闲气安;而“轻” 乃指心理之轻,而非事实之轻,即指轻松旷达的心境;“莫听”等三词洁净、洒脱,疏朗、刚健,表现了词人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从容气度。 2.再读全词,解读物象。抓住词中出现的一些物象、景象生疑出题。如:词中的“雨”是什么意思?“竹杖芒鞋”和“蓑衣”怎么理解?“斜照相迎”有蕴涵之意吗?“萧瑟处”是否仅指遇雨之处? 参考答案:“雨”既是指自然风雨,又是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斜照相迎”蕴含着词人旷达之情,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在寒冷中发现温暖;“萧瑟处”既指方才遇雨之处,更指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而“回首”“萧瑟处”即对人生长路的深刻思考和觉悟。 3.吟诵全词,品析表达技巧。思考:这首词具有很强的隐喻性,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引导学生从内容层面的理解拓展到写作层面,可从三个角度来归结: 一借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