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液制品供求紧张 行业亟需政府扶持引导 血液制品供求紧张 据悉,近年来,中国的医疗需求出现井喷趋势,医院入院人次增长 72.2%,出现一系列问题。郑所长表示,“每年大概用血浆蛋白 750 瓶,有 55%的缺口需要从国外进口。目前,原料血浆的采集和血液制品的生产面临巨大挑战。”同时,血液供应也存在严峻问题,部分地区血液供应紧张实现常态化的趋势。现在每天需要 7 万人献血,按此比例增长,到 2024 年,每天需要 12 万人献血,采血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与粮食资源和水资源一样,血液资源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经济进展。在这种状况下,血液制品所用的血浆原料非常单一。1 年需求 8 千吨原料血浆,但现在只有 40%-50%。由于前期部分浆站关闭,2024 年将降低 20%。在全国很多城市发生血液供应紧张的危机事件,与往年相比,发生频率更高,也引起了社会关注。 “我们认为,由于医疗用血需求极具增长,一个非常微小的变化都会造成企业很大的灾难。比如郭美美事件,就是对我们无偿献血不负责任的评价,使献血非常困难。”郑所长认为,转型期的社会,呼吁公众要有一份公益心。数据显示,在高收入国家丹麦千人有 67 人献血,香港和澳门分别是 30 和 23 人。中国的经济已从第 6 位上升到第 2 位,但一系列社会公益指标仍排名靠后。 从全球血液保障方面看,中国和红色非洲差不多,与我国经济水平不相匹配。因此,提出一系列应对机制,第一,血液制品无偿献浆的试行与推广。国外的情况表明,无偿献浆是可行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改变我国献浆结构。第二,剩余分离浆的利用,分离浆怎么用于企业,现在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有一些突破。 “我们要建立无偿献血的社会营销机制,血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和合理用血的机制。”郑所长强调说,要建立无偿献血的多元公共治理机制,真正实现无偿献血管理的公开、民主、高效。 血液制品行业需政府扶持 “我国和国外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司规模较小,只有 20 多家,研发投入也很小;二是血液制品的综合利用率低;三是产品结构少,品种类型少,影响到资源优势的集中和技术产品雷同;四是很少企业投资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造成了有限资源严重浪费。”泰邦生物集团首席科学家谢亦武表示,从收益性的概念向公益性转变,主要因为教育投入薄弱。血液制品,是不可替代的一类产品。在正常的手术和抢救用药上都受到限制,目前进口部分国外的产品,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我们需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