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郑成功》教学反思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学校新课标下语文读写结合老师比武课活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教学环节一个接一个地展开......下课了,当再次捧起《语文课程标准》认认真真地读,认认真真地反思,总感到我这堂顺顺当当的课竟有那么多不足。 下面是我教学中几个不足之处的情景回放。 ①课前,我认真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句话所用的时间,把 40 分钟细细地分配好,记在教案右侧。 ②课上,我似声情并茂地说着过渡语(课前精心设计,练习了许多遍),学生专注地看着我,眉眼间却没有我期待的感动与共鸣。 ③拓展延伸阶段,学生纷纷拿出我事先准备的训练纸,几乎千篇一律地读写结合。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赶上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本质及其关系。 一、教学是一种再制造的过程? 情景①在传统教学中司空见惯,面对新课改精神,这样的认真行为显得那么可笑,那么机械。 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教学过程是人与人沟通沟通的过程,并非生产过程,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时间,怎么可能精确到用多少分钟来划分呢。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这太缺乏制造性了。 新课程指出,教学内容是老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制造的极其复杂的产物。它不只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更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体验、认识、感悟、思考......教学中后者不断补充、变革着前者,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一种持续生成、转化、建构、提升的动态生长的过程。可见,成功的教学并不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或完成几项预定任务,它应该是一个再制造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 新课程提出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 回放情景②中,老师的激情与学生的冷漠形成了鲜亮的对比。教学是双边活动,它是师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感召,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再动情的演说,也只能是老师授业技巧的表演。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我体会到,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