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害品(氰化钠)事故的应急处置 氰化钠属毒害感染性类危险化学品,其特性表现为:①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越易被人、畜吸收;②呈固体状时的颗粒度越小,容易飞扬,越易引起中毒;③呈液体状时的沸点越低,挥发性越强,空气中的浓度越大,越易从呼吸道进人人体引起中毒;④绝大多数有机毒害品不仅有毒,而且有易燃、易爆、易腐蚀的危险性;⑤是无机毒害品一般本身不燃,但其中的氰化物遇酸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等。 一、氰化钠事故的特点 氰化钠有以固体形式储于密封袋和金属桶内,也有以溶液形式用储罐、槽车进行储运。 氰化钠事故的特点为: (一)极易造成人员中毒 氰化钠具有剧毒危害,能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进入人体,对呼吸酶有强烈抑制作用。中毒初期症状表现为面部潮红、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头痛和头晕,然后出现焦虑、木僵、昏迷、窒息,进而出现阵发性抽搐、抽筋和大小便失禁,最后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骤降和死亡。 (二)严重污染环境 氰化钠及其与水作用产生的氰化氢对大气、水域及土壤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环境生物尤其是水生物会造成严重危害。 (三)引发燃烧爆炸 氰化钠自身不燃烧,但遇潮湿空气或与酸类接触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其爆炸极限为 5.6%-40%。与氯酸盐、硝酸盐等接触会剧烈反应,引起燃烧爆炸。 二、氰化钠事故的处置 (一)报警 遇到氰化钠事故时应问清事故发生的时间、详细地址、泄漏物质的载体、有无人员伤亡等情况,并立即报警。 (二)个人防护 进入事故现场的救援人员必须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全封闭式防化服或抗腐蚀性的防化学喷溅服以及无钉鞋。对深人事故现场内部实施侦检、关阀堵漏等任务的救援人员更应加强全身性的安全防护。 (三)侦察检测 协助组织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检测,掌握泄漏扩散区域,周围有无着火源,附近水系分布及流向;利用仪器检测事故现场氰化氢气体浓度,明确扩散范围;测定现场及周围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等气象数据。 (四)设立警戒 根据询情和侦检情况,确定警戒范围,设立警戒标志,布置警戒人员,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出入。氰化钠泄漏量多、扩散范围较大时,应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在整个处置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测,并根据监测情况,随时调整警戒范围。 (五)疏散救生 疏散泄漏区域及扩散可能波及范围内一切无关人员。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人危险区域搜寻遇险和被困人员,并迅速组织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