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讨论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雨洪管理的新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水质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但海绵城市项目投资量巨大、建设过程复杂,目前尚处于初期探究阶段,在法规、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项目风险无处不在。为有效防控风险,有必要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厘清其内在主次关系,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风险防控奠定基础。迄今为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风险的讨论已广泛涉及生态技术、金融投资、社会稳定等方面。杜晓丽等(2024)从生态技术层面强调重视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的关键环节,避开形成生态风险[1];郐艳丽(2024)从安全、经济、社会三领域分析风险并提出管理建议[2];夏柠萍等(2024)运用 FAHP-CIM 模型构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融资风险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度量讨论[3];刘剑(2024)从理论技术、建设管理、投融资三方面分析试点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4]。这些讨论从不同视角对海绵城市建设风险进行了定性或定量的探究,为更深层次的风险讨论奠定基础。然而,海绵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其面临的风险结构多元复杂,各因素间呈现出连锁链接的效应关系。因此,需要从建设的前、中、后期,分析生态、经济和社会维度,综合集成各风险因素并深化探究其内在结构关系。本文在识别和系统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从海绵城市建设单位、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咨询单位、高校,共邀请十位专家学者成立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小组,要求成员在对问题进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问题的要素项目,最终归纳出 9 个具体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分等级排序。最后,根据分析各因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1 海绵城市建设的风险因素识别风险是指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目标所产生累加不利的影响[5],而识别风险是实现风险管控的第一步。本文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1.1 生态维度风险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增加生境斑块[6]的多样性及其空间结构的优化,达到增强生态修复功能、对城市生态特别是水生态进行系统性改造的目的。然而,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学科综合性强、技术冗杂、工期长等特点,需要多领域、跨部门的协调合作,在目前缺乏成熟的生态技术标准和技术法律规范的前提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极易产生生态风险,具体表现为:(1)目标把控失误风险。建设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