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信任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他所写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帮助许许多多的中小学老师提高了教学水平,影响了无数老师。《给老师的建议》中稍有变化。我一直以为这样一位教育大师所写的书应该是充满理论知识,有些高深,是指引我们教学实践的导师。看过后才知确实是指导我们教育教学的好老师,但并非充斥着高深的理论,反而是用最浅显易懂的话,深化浅出,娓娓道来,如闲话家常一般,讲的是一个个故事,是一句句贴心的话。读过后令人产生许多感慨和思考,让我收益良多。 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难免有差生,我们把他们称为后进生。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学得较别人慢,较别人吃力,老师和家长有时是恨铁不成钢,但他们就是慢。有这样的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常常嘴里说着这句话,实际上很无能为力,因为确有用了很多力也没法让这样的学生像别人一样学习。本书中第一条就告诉我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老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说到我的心里去了。那怎么解决呢?我急急地看下去。苏霍姆林斯基老师用的是一个儿童打水的比方,不同的儿童能提的水的桶数不同,假如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 20 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可能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多贴切易懂的比方啊,我们老师不就常常在做着这样的事吗?明知有些孩子只能用这样的速度才能学好,却以同样的要求对待他,这反而让他更加不能好好学习。而我们着急孩子的分数,着急他会给班级拖后腿。要耐下性子,放慢脚步,不管平均分,不管学习进度,却又觉得耽误了其他学生的学习。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实行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老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 2、3 道甚至 4 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