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 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化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的比方、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陈毅在《梅岭三章》中写到:“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今日一起从《鱼我所欲也 》一文中寻求解答。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 372——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三、生字得兼(jiān) 恶(wù) 不为(wéi)苟(gǒu)得也 辟(bì)患 箪(dān)羹(gēng) 弗(fú) 蹴(cù) 为(wèi)宫室之美为之(wéi) 欤(yú) 四、词语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讨厌、憎恨。辟:同“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是心:这种心。丧:丧失。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无味做的粥状食物。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蹴:践踏。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万种: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已:停止。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五、翻译课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