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基础落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 (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 。 (2)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 ,战胜敌人。社会主义建设财力3.内容(1)农业:实行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3)流通:取消 。(4)实行普遍 。4.结果: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余粮收集制国有化自由贸易义务劳动制理解升华 如何理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1)从历史背景看,国内外敌对势力非常强大。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帝国主义列强也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2)从苏俄自身看,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异常薄弱。再加上一战的破坏,只能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样的特殊措施才可能保卫革命的果实。练习 1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这一政策的制定者是( )A B C D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战争条件下”、“余粮收集制”等关键信息,它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而,实施者应是列宁。答案 A练习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 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 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日益普遍。A、B、D 三项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C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 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 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3.内容 (1)农业方面: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 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 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政府以 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贸易方面:改变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 和商品交换。 (4)分配方面:废除 ,实行按劳分配。1921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