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Qian Xuesen)中国工程院 2003-05-14 13:42:22简介: 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1911 年 12 月 11 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杭州。1934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6 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38 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 年回国。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195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 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 年被国务院、中国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自述: 1921 年到 1923 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上高小,校中教师就有邓颖超同志,但她不教我所在的班。我的班主任教师是于士俭,新中国成立后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称号。 我从 1923 年到 1929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书。那个时代,在北京办学是非常困难的,但是,那时的校长林砺儒先生能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办成质量上乘的第一流学校,实在是难能可贵。他实施了一套以提高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那时我们临考都不开夜车,不死读书,能考 80 多分就是好成绩,只求真正掌握与理解所学的知识。国文老师董鲁安(即于力)、化学老师王鹤清、数学老师傅仲孙、生物老师俞谟(即俞君适)美术老师高希舜等讲课都各有特色,给我中学时代的数、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际上,高中毕业时我们已经达到了相当于现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水平。 中学毕业以后,我抱着振兴祖国的决心,考入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当时交通大学的求知空气并不很浓,但却十分重视考分,学期终了,平均成绩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两位数字。我对此很不习惯,但也不甘落后,每门功课必考 90 分以上,获得了免交学费的奖励。 1934 年暑假我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