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古代文明 -白云翔 主讲人简介 白云翔:1955 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1978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田野考古、学术期刊编辑和考古研究。曾参加陕甘地区泾水和渭水流域的考古调查,甘肃镇原常山、庄浪徐家碾、陕西长武碾子坡、隋唐洛阳城、香港大屿山扒头鼓等遗址的发掘。1990 年和 1994 年先后在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留学和在日本奈良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研修,就中日古代生产工具和中日文化交流进行学习和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秦汉考古、生产工具考古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首次提出了“生产工具考古学研究”的命题并进行研究的实践,使之初步形成体系。现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兼任《考古》月刊和《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副主编、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 内容简介 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广泛接触和广泛使用的东西,生产工具是人类的伴生物,始终与人类相伴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社会区生产别于动物界的特征是劳动。劳动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开始的。 法国的思想家拉法格曾经讲过:按照富兰克林的说法,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的确,工具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只要人类存在一天,生产工具就存在一天。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指示器,马克思讲过:“劳动手段是人类劳动发展的分度尺,机械性的劳动手段,它们的总和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生产工具又是最为主要的劳动手段,因此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成为我们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生产工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讲,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成为我们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标志。因此马克思讲:生产工具所代表的劳动手段是“劳动所在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生产工具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是整个古代文明的重要内涵。在它身上就包含着人类的智慧,人类的技术,成为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废弃等等,也同样凝聚着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都被打上了人类精神文化的烙印。 根据考古发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古代的生产工具,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生产工具的石器时代,或者说是生产工具的非金属时代。第二个大的发展阶段,进入了青铜器时代。第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