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100 年心得四篇 (2) 五四运动 100 年心得四篇 【篇一】 说今年是“五四运动”的一百年纪念日,是因为 1919年 5 月 3 日,从巴黎和会上传来消息,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没有收回被德国侵占的山东半岛的权益,这给当时正在庆祝战胜的中国人泼了一盆冷水。于是 5 月 4 日这天,北京大学等高校的 3000 多名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要求北洋政府不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收回山东权益,惩办“卖国贼”。最初游行学生准备前往东交民巷,受阻拦后前往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赵家楼,痛打了还未来得及逃走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并放火烧了赵家楼。北洋政府当局逮捕了32 名游行学生,在社会各界的施压之下,当局释放了所有被押学生,并罢免了被责备的三名官员的公职,拒绝巴黎和约上签字。 从狭义上讲,“五四运动”就是指这次学生游行运动,但“五四运动”绝不仅仅是这样一场学生游行示威活动,而是往前可以追溯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往后影响至今未绝的影响中华民族上百年历史的浩大事件。 一、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正如对于历史上的许多事件都存在争议一样,学界对于“五四运动”本身的内涵和历史意义也是有争议的。但求同存异,我们必须承认:“五四运动”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即当时的救亡图存。陈独秀先生留学归来,创办《新青年》,发起白话文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在文化领域向封建传统文化开展猛烈的批判。其出发点是为了使积贫积弱的中国实现振兴,不能只看到“德先生”和“赛先生”而看不到爱国主义这一最核心的精神实质。 当下的一些人对“五四精神”所持的异议,不是真的不清楚“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是故意要混淆视听,以此来达到他们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他们教条地看到“民主”和“科学”,却忽视了当时中国人识字率只有 25%这样一个现实,广阔乡村地区的中国百姓封闭保守的状态不是纯文化运动所能解决的。 二、五四运动自始至终都是带有革命性 社会上一直存在一种声音,认为中国近代不应该爆发暴力革命,而实行印度所谓“非暴力”的方式取得斗争的胜利。所以,有人认为“五四运动”应当分为“文化性的运动”和“政治性的运动”两个层面,并指以学生游行示威为代表的“政治性运动”扰乱了“文化性的运动”,使新文化运动发生了转向。这是极其幼稚的观点,是根本不看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观点,是割裂文化批判与政治斗争关系的观点。 新文化运动从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