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下)-龙应台 主讲人简介: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 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 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 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 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 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 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 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 100 版,销售 20 万册,风靡台湾,是 80 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 年至 1988 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 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1988 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 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龙应台先生在这期节目里,主要针对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做了解答。其中有的问题涉及到她的《野火集》,还有的问题涉及到她在台北市当文化局长要退出的原因。 有观众问,现在在北京有很多人差不多不过春节了,他们过圣诞节。如果他们是基督教徒的话那也无可非议,而好多人连耶稣是谁都不知道。不知龙先生对此有什么看法?龙应台认为,当我们在移植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它的热闹、它的大吃大喝,我们没有看到,西方人在过圣诞节的时候,他们到 12 点准的时候,就到教堂里头去做弥撒了。并且现在还有一些人开始过情人节,而又有谁知道 Valentine's Day 是什么东西。 龙先生自己有一个比较刻薄的比喻,这样的话有一点像是你把别人的牌位迎到家里来,然后给它上香、鞠躬、有音乐、阿弥陀佛什么都做,但是你不知道它是谁。 还有的观众问,龙先生在台北从政三年,为什么又不做了?龙应台认为,从政事实上是她的一种理念的实践。当时会接受这个挑战,事实上是在测验自己,自己自以为了不起,有很多抽象的理想,但是到底经不经得起实际的考验?而当把自己投到机器里头去的时候,你敢吗?而且你会不会变形?会不会走样?当时是带着那么多的疑问进去的。进去之后发现确实很困难。可是到最后,真是做完了一任。而决定退下来,是因为每天都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