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教育转化方法差生现象的本质 加强对“差生现象”的研究以促进对差生的教育,是当前教育部门所面临的一具最实际最紧迫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给教育理论研究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近年来,理论上对“差生现象”和差生的教育已多有探讨,广大的教学实践工作者也在对差生的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如果真正要认识“差生现象”并行之有效地实施对差生的教育,还有两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一是理论研究并没有真正揭示和清楚阐明差生的本质及成因,“差生观念”一直是个模糊的凭教师的感觉把握的自由性、主观性很强的经验性的东西;二是差生转变工作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情感软化和消极被动地等待某种契机的出现。正是因为存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才使我们在日益增多的差生面前,在差生的复杂心理面前,工作艰巨却效果甚微乃至束手无策。江苏吴定刚老师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两个基本问题从“假性差生”、“等级差生”的关系揭示了差生本质。所谓“假性”,这是从病理学上引进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非器质性病变,如假性近视之类。所谓“假性差生”,指有些“差生”,他们只是偶尔表现出一些差生行为,或者具有某些非差生本质的差生属性,或者是误会、冤枉乃至歪曲而被认为是“差生”的,而并未成为真正的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差生。也就是说这些学生还没有在行为、品德和学业上发生“器质性病变”。为什么会出现“假性差生”的问题呢?这是因为过去我们对“差生”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它只是教师的主观的概念,带有教师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价值观念。所以,当一个学生被某位教师或学校领导定性为“差生”的时候,他还并不见得就是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差生(当然也并不排除其中包含了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差生),比如下面这几种情况:第一,受差生影响,对差生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向”性,和差生玩在一起的。第二,偶尔表现出某些差生行为,或成绩短时下降的。第三,因偶然情况,和某位教师有对立情绪,并有对立行为的。第四,因价值观念和教师相悖,而其行为被教师看不惯或不能容忍的。第五,有实在的客观原因,犯有程度不同的过失行为,其因可恕、其情可怜的。第六,因某些特殊的心理原因和环境(如明哲保身心理、冒险心理、特殊的兴趣与嗜好、受他人挑唆、引诱、胁迫等),而犯有程度不同的过失的。第七,因被误会,或因教师的素质与品德的缘故而被挑剔的。属于以上七种情况的学生,都可以被视作“假性差生”,而“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