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诊断探讨论文[摘要]解析保健品行业的企业文化现状及其危机,已成为当前中国保健品企业进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中国保健品企业存在企业远景失明症、企业信用失缺症、企业营销短视症、企业人才匮乏症、行业制度混乱症等病症。对现存的各种企业文化病症进行诊断分析和综合治疗,才能给保健品行业自己做好“保健”,并能使广阔的消费者健康。 [关键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诊断 中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进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当前中国消费的一大景观。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本应充满生机、朝气的行业,近年来却陷入所谓“五年生死时限”的企业文化怪圈,几乎成了“病态行业”,严重困扰着诸多业内人士。 一、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外在表现 纵观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最大病症就是诚信文化危机。一些企业由于粗制滥造、夸大宣传和违规营销,一次次地被政府通报和媒体曝光。具体而言,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面临着以下严重的病症和潜在危机: 1.夸大其词、虚假伪劣的广告文化漫天飞舞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广告轰炸的同时,在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仿佛保健品不是质量好才是最优,而是谁的营销广告作的多,吹的响,谁就是市场的“大哥大”。由于市场不法律规范,企业与消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文化便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猎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其全部的品牌价值。 2.粗制滥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文化无孔不入 目前,不少专业保健品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开发投入少,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较多采纳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使得整个保健品产业的产品层次很低,较少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产品功能雷同现象日益明显。“银耳当作燕窝卖,蜂王浆早被糖水代,人参千八百一麻袋”早已不是什么新奇事。 3.暴利致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文化广泛存在 由于目前保健品营销渠道的混乱,除了 OTC、专卖店之外,经销商秘密进行的“会议营销”、“社区营销”、“旅游营销”等形式广泛存在。一些违法经营者实行打“擦边球”的策略,潜入保健品市场,将一般食品披上保健品的羽衣,然后取个美名,以不菲的价格面世,利润自然可观。结果由于经销商的短期利益观严重影响着保健品的服务质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