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夹缝中的历史的读后感 《夹缝中的历史》是陕西散文作家朱鸿的一部新作,朱鸿承续了五四以来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历史批判的精神,从历史、文化、制度多角度探察历史事件背后的内部真相。以下是有夹缝中的历史的读后感,欢迎参阅。夹缝中的历史的读后感范文 1 历史的轨迹在不断前进。历史的真象往往隐藏在谬论之中,埋藏在假象之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阿透过夹缝看历史,看清历史的真象。我明白今日我们评价古人时,我们应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在我看来荆柯是一个胆小的壮士,他得到田光先生的介绍,受到太子丹的恩惠,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但我却怀疑荆柯。真理不是显示在外的,就像对与于荆柯的怀疑,也是要摆脱世俗的成见,分析他种种行为的原因。在凄凉萧瑟的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柯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柯和秦舞阳一起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到咸阳宫去刺杀秦王。但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有人说是秦王的运气好,有人说是侍女的帮忙,使秦王逃过一劫。但我却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荆柯怕死,当他抓住秦王的衣袖时,他可以马上杀了秦王,他却想制服秦王,将他生擒活捉,他知道假如秦王死了,他也别想活,这便是,他是贪生的,他是怕死的 。他有神勇,但他缺乏完全的献身精神,他没有超越生对他的吸引,也没超越他对死亡的抗拒。不过荆柯的所有信义与胆气还是让人极其钦佩的。他谋杀秦王的大举,显然能使处在欺凌之下的中国人产身产生共鸣和快感,并得到一些慰藉。荆柯也演变成为抵抗暴君的象征,荆轲的意义便超出他行为的本身。 在中国,韩信显然是一个典范,一个能屈能伸的典范,用以后的功绩来洗刷了以前跨下之辱的典范。人们好似将韩信所受的耻辱看作他实现其目的的一个铺垫,一个陪衬,甚至是一个升华的动力。但“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精神准则,一个忍耐的底线。作为汉朝开国功臣的韩信却甘心忍受了跨下奇辱。在当时的观念下,韩信应该用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但他并没有跳起来抵抗。一个人是否受到欺侮,并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但如何对待欺侮,却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于是这便成为他终身的耻辱。他沉默的原因并不是他的宽容和怜悯,而是为了功利,他向世俗低下了头。尊严是不可以用来和功利交换的,韩信的这种作法本身就是对自身价值的无视。然而在今日韩信依旧被当作正面形象而不断提及。像这样的偶像,被树立起来,必将会使那些奋发而起,激励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