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是在隋唐时期,随着门阀地主的衰落和中小地主的兴起而登上了历史舞台;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走上仕途创造条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重学风气的形成。但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控制知识分子的需要,不利于选拔有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日益僵化、腐朽,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科举制 在 2011 年的高考中,有江苏卷 2、广东卷 13、山东卷 9、上海卷 35、安徽卷 36、四川卷37、新课标卷 40 等高考题都以科举制来命题,出现的频率较高。(2011·江苏卷 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思路点拨】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科举制的作用、意义以及阅读、理解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可用排除法,科举制是随着门阀地主的衰落和中小地主的兴起而出现的,它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故 A、B、C 都应排除。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发现,士族子弟仍然占 71%的录取比例,说明了科举制并不完善,故选 D。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分封的诸侯在国内都有世袭的特权,互为表里,共同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学生在理解时极易混淆,弄清两者的不同之处,很有必要: 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周王室对于新征服地区的统治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核心内容天子分封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权力,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内部关系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级森严,是一种权力等级关系在宗法制下,嫡长子与庶子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但后期随着王权衰落,造成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局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 也有利于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维护了分封制(原创)西周时的诸侯国吴国(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第一代君主太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其三弟季历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