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学生关于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500 字 今日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贫困山区的小学老师因为要回乡一个月,所以叫村长找一个代课老师:年仅 13 岁的魏敏芝,并答应给她 50 块,嘱付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因为其中一个学生跑得快,所以要到县里去上学,魏敏芝硬是不给人,可能我们大家会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不仅能为那个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更能为这所学校争光。而魏敏芝却不答应。这是一份执着,这是一份坚持不懈的诺言,这更是一份重如泰山的责任心。 可没有多久,另外一位同学辍学了,经家访才知道那位同学张慧科到城里打工了,于是另外的一份坚持和力量推动她去城里找张慧科,魏敏芝先是传到小广播里去,再用身上仅有的几块钱买笔和纸写寻人启事,然后竟在电视台等了一天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见到了台长,找到了她的学生。最后有更多的一些人捐助了水泉小学许多钱和学习用品。故事圆满的结束了。 这部电影不是简简单单的透露出师生的情感,而是告诉我们要多多关注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而水泉小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希望工程能弥补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所有,世上要我们关注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太多了!据资料显示:中国有 13 亿人口,而农村中的人就占有 8 亿,上不起学,辍学的儿童数目很大。让我们关注这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吧,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注和资助!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我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电脑上课,可是在偏僻的贫困山区,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次老师给我们看的电影正是讲述一个在贫困山区的代课老师的故事。 13 岁,正是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代课老师竟然可以是 13 岁,魏敏之就是这个代课老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面对那么多淘气的小孩子,魏敏之虽然管不住,可她坚持一个信念,孩子们一个也不能少。当张惠科因为家庭贫困,到城里打工时,魏敏之步行到城里三天三夜,到处寻找张惠科,她终于感动了电视台台长,最后找到了张惠科。期间,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结果当她知道自己做的纯属徒劳时,她仍然坚持了下来。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阻挠时,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中,还有个情节触动了我。 粉笔在教室里甚至可以说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委员是个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