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学案 04学习目标:1.落实高考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2.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激发学习动力。学习步骤:一.考点阐释二、文言文翻译好的译文的标准: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1.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②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2006 高考天津卷)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③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 年高考吉林卷)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2.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1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