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中南校高三语文拓展阅读之三反思“暴力让座”别转向从此不让座《 中国青年报 》( 2012 年 10 月 10 日 ) 8 月 23 日,在杭州一辆公交车上,一对夫妻站在一个有座位的小伙子旁边,妻子抱着孩子。因为小伙没让座,丈夫怒发冲冠,连扇了小伙 5 个耳光。小伙子被打得鼻血横流,镜框也被打飞,断成几截。10 月 8 日,微博上的一张照片刺痛了许多人:广州地铁里,一位老人和一位青年因为让座等问题,相互扭打,老人咬伤了青年人的耳朵,血流一地。这起事件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关注,由此展开的道德反思乃至谴责,都十分必要。但目前对这件“暴力让座”的反思有点误入歧途,不少人在网上表示,有些人不值得尊敬,以后碰到这样的场合也不让座。这样的反思,让人失望。 “人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人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因为他人不让座而实施暴力,在搬起道德石头砸向别人的同时,也砸中了自己。这种暴力行为和不让座一样,也应该受到谴责。 社会是复杂的,体现在每个人的道德层面上都是参差不齐。有人称,并不是所有的让座都有必要,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值得尊敬。确实,并不排除个别老人为老不尊;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让出的座位,就一定给了那些德高望重者。但让座是一种美德,这是自身心灵的一种觉悟。我们让座的对象,更多是就身体和年龄而言的,而不是就道德而言。 这世界上没有那么玄乎的“读面术”,仅凭一面之缘,我们无法断定那个需要让座的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道德。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让座时,只会想到“应该让”,而不会想到“值不值得让”。也就是说,让座是美德,是人所皆知的善;至于说,受让的人道德水准如何,那不应该是我们考虑的。 反思一起事件,是为了求得真理,是为了这个社会更加美好。就像当初“小悦悦悲剧”的发生,反思应该致力于社会道德的进步,而不能因此浇灭本来还存有的道德火种。同样,这起“地铁血案”,可以对两位当事人进行道德谴责,但不能从此不再让座。反思转向从此不让座,显然是错误的。 当我们以道德的名义指责他人时,自己却在反思中转向从此不让座,这里其实已经背叛了自己,背叛了道德。这一事件的发生,应该促进我们更加注重公共道德,更加坚定地快乐地让座。这才是一种道德自觉和道德自信,这样的反思,才有意义和价值。暴力逼人让座行为,高尚还是卑劣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明确规定乘客在公交车上要给他人让座。在公交车上主动为需要得到帮助的特殊乘客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