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国论》看苏洵的幼稚病秦统一六国属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就是赵始皇 ,魏始皇,楚始皇------总之,中国的统一对于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在这方面始皇做得不错: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同时结 束分裂状态也是对昏庸君主的淘汰出局,因此苏洵没有必要假设“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 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就连《英雄》中的“无名”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始皇统一中国的巨大贡献做出先知先觉的高度肯定。 在战国风云 中,秦始皇是一个真正的赢家,他的“焚书坑儒”“筑长城”“修阿房”相对于他统一中国的大业来说是“微不足道”“瑕不掩瑜”的。 再来谈苏洵生活的宋朝。苏洵生于 1009 年,卒于 1066 年,他于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即在他 47 岁时率子出川入汴,一举成名。此时的北宋虽然处在鼎盛时期,但其处境不亚于坐在火山口上。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国情吧: 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就,将不识兵,军队没有战斗力。所以在其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中。败多胜少。 同时官僚机构膨胀,军队扩充,造成冗官,冗兵,冗费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 这种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外交上的极端软弱相互牵绊,制约,任何一方矛盾的激化都是北宋灭亡的导火线。 外交上频繁受到外敌侵扰的这一点和西汉相比有相似之处。武帝时期,西汉经过文景的休养生息,是大病初愈,这同北宋的封建经济的鼎盛状态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就是这样的政治背景,我们仍然可以细数他们的治军大将:早些时候的有细柳营的周亚夫,帮助景帝平定八王之乱;迟些时候的有抗击匈奴的李广,霍去病,帮助武帝平息外患。可以说西汉是一个充满雄性和阳刚之气的朝代,就连后来沟通西域搞活经济的“丝绸之路”最初也是为了寻找战争的盟友而开拓出来的。 如果朝代可以用性别来划分的话,那么宋代就是 一个阴鸷的压抑的朝代。我们来看看这样的外交: 1004 年,宋真宗时期,宋辽之战,结“澶渊之盟”,宋送辽“岁币”。 1044 年,宋仁宗时期,宋西夏之战,宋胜,西夏称臣,宋送辽“岁币”。 这是两桩让人看了没脾气的盟约。割地求和,纳绢纳币,从来就是吃了败仗,给人家当孙子干的事,可偏偏都让赵家几辈人干了。 病因在哪呢?先天不足 。当年还不是宋太祖的赵匡胤,是后周统领禁军大将。960年发动“陈桥兵变”,有人拥戴他“黄袍加身”,从此当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