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放飞蜻蜓》课件【三篇】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课件篇一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富有启迪意义。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逐渐深化探究。 2.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导向深化探究。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动作、说话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气可亲、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简要教学思路]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板书:蜻蜓 2.同学们喜爱蜻蜓吗?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爱蜻蜓,有一天,他们捉到了一只蜻蜓,可最后,他们却把它给放了。把板书补充完整3.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理请脉络。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1.这些孩子捉到了几只蜻蜓?2.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把它放飞了?3.陶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4.假如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为什么? 四、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组织课堂讨论 ①陶先生看到一群孩子捉蜻蜓,有没有马上叫他们放了?为什么没有马上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假如马上叫他们放了蜻蜓,孩子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他们会放吗? ②讨论上面的问题,可以联系教过的第 17 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把爸爸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较,同样是要让别人放掉某样东西,谈谈两人的做法相同 吗? ③最后孩子们为什么会乐意放飞蜻蜓呢?主要是以下几点: A、陶先生谈话的态度和气可亲,方法巧妙。⑴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开始谈话,显得亲切、平易近人。结合理解“慈爱”。⑵谈话不是从指责捉蜻蜓开始的而是从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开始,不会引起孩子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反而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可以看出,由于陶先生态度和气,方法巧妙,孩子们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的朋友。结合理解“七嘴八舌” B、陶先生不摆架子,尊重孩子⑴动作:“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⑵表扬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