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曹雪芹【写作背景】作者曹雪芹,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康熙时的曹家是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天壤之别的命运遭际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为他写出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和初步民主意识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的基础。他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考证,《红楼梦》共 110 回,前 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 10 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 30 回作者已基本完成,只因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到了18 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 40 回,补成了现行的 120 回本。【小说主旨】《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必然走向崩溃的命运,揭露了封建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追求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对被奴役被蹂躏的下层人物给予极大的同情,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但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和某些虚无主义思想。《红楼梦》主题历来有纷争,或曰色空观念说,或曰爱情悲剧说,或曰家族衰亡说,或曰阶级斗争形象史说,或曰子孙不肖说,或曰妇女问题说,或曰反对皇权思想说,或曰人道主义说。有人说,《红楼梦》表现的是封建制度下的“人生大悲剧”。这种悲剧不是论者所说爱情婚姻悲剧或家族衰亡悲剧所能概括得了的,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属于不同层次,充分显示了封建社会中人生悲剧的多重性。【作品情节】: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有女儿林黛玉,曾是进士出身又因贪赃而被革职的贾雨村,成为林黛玉的老师。不久黛玉的母亲去世,贾雨村就护送林黛玉到京师荣国府外祖母那里。林黛玉进了荣国府,外祖母疼爱她,表兄贾宝玉与她朝夕相处,两小无猜。不久,黛玉舅母王夫人的胞妹薛姨妈也带着儿子和女儿薛宝钗来到荣国府,薛宝钗有一只与贾宝玉配对的金锁,为人随和热情,不像林黛玉那样孤傲,因而讨人喜欢。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是这个家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