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目标:1.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形成原因,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形成原因,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原因,掌握四季和五带对人类活动的深远影响;4.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重点: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原因;2.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状况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深远影响。难点: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教法:演示说明法、图示讲解法、联系实际法课时:2板书:1一.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1.季节变化:2.纬度变化:(1)赤道上:昼夜平分(昼=夜=12 时)(2)夏至日(夏半年):由南向北昼↑夜↓(3)冬至日(冬半年):由南向北昼↓夜↑(4)极昼极夜:以北半球为例(空间、对比、时间、变化)二.正午太阳高度(H)的变化1.概念:正午 12 时的太阳高度2.规律:H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3.计算:H=90°-纬度差(纬度差=︱所求点-直射点︱)三.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依据① 昼夜长短②正午太阳高度气候特征方法① 欧美分至法②中国四立法阳历月分法四.五带的划分名称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依据太阳光热(气候特征)少终年寒冷中四季分明多终年炎热中四季分明少终年寒冷① 阳光直射② 极昼极夜②无①无②界线名称—北极圈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极圈—纬度—66°34′N23°26′N23°26′S66°34′S—意义① 反映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规律冬 半 年夏 半 年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秋分日(9.23 )昼夜平分春分日(3.21 )昼夜平分夏至日(6.22 )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12.22 )昼最短夜最长昼↑夜↓冬半年极昼极夜夏半年春分日(0 )夏至日(最大)秋分日(0 )冬至日(最大)春分日(0 )2② 科学家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第 1 课时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1)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三大地理意义?(2)昼夜交替的周期和意义分别是什么?(3)地方时和区时分别是怎样计算的?(4)运动物体偏移的动力和规律是什么?2.导入新课:现象原因冬天 6:00 起床时天空漆黑一片夏天 6:00 起床时天空已经大亮冬天和夏天昼夜长短不同地球公转正午物体影子冬天长夏天短正午太阳光线冬天弱夏天强冬天和夏天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冬天我们穿衣服很厚、夏天我们穿衣服很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