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 2013-2014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3【课标标准】1、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重难点】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2.儒家思想的形成【自主学习】1、出现的社会原因:(1)政治经济大变动, 活跃,受重用,提出本阶级或政治派别的主张。(2)教育、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 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出现诸子百家。2、代表人物及成果:(1)学派与代表:道家学派的 和庄子;儒家学派的 、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 ;法家学派的商鞅和 。(2)成果:各派互相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彼此 ,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3、历史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1)思想核心是 要待人宽容,即“ ”。(2)强调统治者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恢复周礼,主张“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战国儒家的代表:(1)孟子:主张“ ”,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 ”的民本思想主张“ ”,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2)荀子:主张“仁义”和“ ”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 ”,强调以礼乐使人向善。(3) 和 吸取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来改造儒家思想,使其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合社会需要。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 (1)老子:道家创始人,认为“ ”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主张“ ”,认为世界是“ ” (2)庄子:万物是相对的,主张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2、法家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君权,迎合建立 国家的需要。重难点探究: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阶级:士”阶层崛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