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500 字 5 篇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下面是我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目送读后感 1 《目送》这本书,龙应台用平实的词汇描写出母亲同时也是女儿在面对亲情时的无奈,同时又敢于直面生活带来的无奈。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近乎诗句的意景写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有点像《论语》,用对话而且只用对话,只不过龙应台将对话换成了描写,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昨天有读者把龙应台与季羡林比较,我更提高到与孔子比较。 另外,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不太适合男性阅读,文字太过细腻。我注意到发言的女性产生共鸣的比较多,而男性发言比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觉得这是因为龙应台是女的,这是必定的,我感觉散文是不是会分性别。 目送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龙送儿子的离别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与冷漠的儿子形成了对比,深情的“目送”没有换来不舍的“回头”,而作为女儿的她对待父母我个人认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误差,我认为这是男女之间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儿子可能更喜爱对外界的探究、冒险,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决绝,女人则多愁善感。 文章描写的龙应台就像现在被人诟病的“直升机妈妈”,整天徘徊在儿子的头顶,其中还涵盖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作为龙应台来说包容的不仅包括男女之间的差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别外,而且还中西文化的差别这就让龙作为跨国母亲付出更多努力。 目送读后感 2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信任“性格决定命运”,现在信任了。曾经不信任“色即是空”,现在信任了。曾经不信任“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信任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信任,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通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