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题训练第一卷 选择题(共 60 分)本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表示某区域地理事物的变化,读图完成 1~2 题。1.这里不可能接近 ( )A.内外流区的分界线 B.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C.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D.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2.明长城比秦长城的位置偏南,原因可能是 ( )A.河流迁徙 B.寒潮影响C.生产方式变化 D.环境意识提高1.D 2.C 图中地理事物为古长城,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古长城是我国农业区与游牧区的界线,随着疆域的变更,人们生产方式随之变化,使明长城比秦长城位置偏南。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图”,回答 3~4 题。3.该图可能是(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 B.温度带分布图 C.干湿区分布图 D.日照时数分布图4.导致图中甲处曲线弯曲的原因可能是 ( )A.地形 B.植被 C.昼夜长短变化 D.工程建设 3. C 4 .A 有图可以看出,图中曲线分别与 800mm、400mm、200mm 等降水线一致。800mm 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400mm 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线):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东部200mm 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与干旱区界线):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此外新疆还有一条;甲处曲线弯曲的原因是祁连山的迎风坡,降水多。读我国西部地区部分省区图,回答 5~6 题。5.湖泊 b 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 已与岸相连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6.据报道,20 世纪 50 年代修筑青藏公路 a 时,有人特意在高原上铲过一锹土,到现在,这一铲土的痕迹仍然保留着。这反映了青藏高原的 ( )A.生态系统非常稳定B.内力作用大于外力作用C.生态系统不易破坏D.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极差5.C b 为青海湖,是咸水湖,不适于灌溉; 工农业用水主要来自冰雪融水,由于近几年农牧业等用水增多,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会使湖底沉积量增多,水位会上升。6.D 由于特殊的高寒气候,降水少,植被种类少,覆盖率低,生物生长极其缓慢,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