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救生 -刘峰 主讲人简介: 刘峰,高级工程师,空军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空军工程大学硕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共十六大代表。 作为航空救生专家,刘峰主持和参加了 30 多项课题研究工作、5000 余架次的飞机系统改装任务,解决了多项复杂技术难题,取得了重大军事和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2 像,发表论文多篇。多次立功受奖。面对国际、国内军事发展实例,刘峰敏锐地认识到: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飞行员面临的不仅是怎样安全地离开失事飞机,关键是跳伞后如何在复杂条件下生存、求救。为此,刘峰首先提出了建立集组织机构和弹射救生、生存求救、搜索营救装备为一体的我国航空救生体系的实施方案,为我国航空救生体系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内容简介: 1903 年 12 月 17 日,美国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一号飞机升空,实现了人类几千年的飞行梦想,揭开了人类百年航空的序幕。1903 年至今的 100 年中,航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航空已经渗透到国家军事、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生活的许多层面。百年的航空史,是人类战胜自然、战胜自我、前仆后继的奋斗史。要奋斗总会有牺牲。怎样才能把牺牲减少到最低程度呢?一种学科应运而生,这就是空中救生技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名德国飞行员从被击毁的飞机中跳伞逃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战机中跳伞。随后,各国相继研究开发了降落伞跳伞技术。1989 年,在巴黎,第 38 届航空博览会上,原来苏联一架米格-29 飞机,在做低空机动飞行表演时,因发动机吸入飞鸟,造成飞机突然失速而坠毁。就在当飞机轴线与地面夹角成 90 度的时候,飞机触地的那一刹那,飞行员弹射救生成功。1995 年 6 月 2 日,美国的一个空军上尉在驾驶 F-16 飞机在波黑禁飞区上空执行巡视任务的时候,飞机被导弹击中。在飞机解体前,这个上尉果断弹射救生,美国组织了一个庞大的搜救队伍,然后对其进行了成功的营救。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不仅飞机上装备弹射座椅,航天飞机上也装备弹射座椅。美国的“双子星号”飞船、前苏联的“东方号”和“暴风雪号”飞船都选用了弹射座椅来作为救生装置。航空救生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降落伞、弹射座椅、火箭弹射座椅的发展历程。单一的救生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要求。现代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空中救生体系挽救了许多飞行员的生命。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空中救生体系的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做了批示。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