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叩诊音临床意义: 由于人体被叩击部位的组织或器官的弹性、含气量以有距离体表深浅不一,可产生不同的叩诊音、临床上将此区分为清音、鼓音、浊音、实音和过清音五种。 (一)清音 是一种音调低、音响较强、音时较长的叩诊音。为叩击富弹性含气的器官时所产生,可见于肺组织弹性良好含气量正常的胸部叩诊时。 (二)浊音 是一种高音调、音响较弱、音是较短的叩诊音。在叩击复盖有少量含气组织的实质器官时产生。见于肝脏、心脏部位的胸部叩诊时,在肺炎因肺含气量减少在胸部叩诊时也可出现。 (三)实音 为音调比浊音更高、音响更弱、音时更短的叩诊音。为叩击不含气的实质性脏器如肝、肌肉时产生,大量胸腔积液和肺完全实变也可出现。 (四)鼓音 是一种比清音音响强、音时长而和谐的低音,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正常人见于胃泡区及腹部叩诊时,可见于气胸、气腹或有较大肺空洞的患者。 检查时鼓音范围的改变均属异常情况 (1)鼓音范围缩小 当肝、脾或其他脏器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瘤或大量腹水时,病变部位可出现浊音或实音,导致鼓音范围缩小。 (2)鼓音范围增大或异常鼓音 当胃肠高度胀气,人工气腹和胃肠穿孔时,鼓音范围增大或出现于不应有鼓音的部位(如肝浊界内)。 (五)过清音 是一种介于清音与鼓音之间的叩诊音,可见于肺组织弹性减弱而含气量增多的肺气肿患者。 1.全腹叩诊 腹部叩诊以鼓音为主。鼓音区缩小见于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瘤、大量腹水;鼓音区扩大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 2.肝脏叩诊 肝上界叩诊:由右锁骨中线各肋间从上至下叩诊,叩诊音由清音转为浊音即肝上界。正常人位于第 5 肋间,正常肝浊音区(右锁骨中线)为 9-11cm。当触及肝下缘时,应叩肝上界明确肝脏是否真正肿大。肝下界:自下至上沿右锁骨中线及正中线叩诊至出现浊音或肋下缘,肝下界与结肠、胃等空腔脏器重叠,下界不如触诊准确。一般叩得的肝下界比触得的肝下缘约高 2~3cm;若肝缘明显增厚,则叩诊与触诊结果较为接近。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 5 肋间(肝绝对浊音界比相对浊音界位置低一肋骨),下界位于右肋缘下,肝上至肝下界之间称肝浊音区,正常成人在 9~11cm。瘦长体型者肝上、下界均可低一个肋间,矮胖体型者则可高一个肋间。 a.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脓肿、肝癌、肝包虫、肝瘀血等; b.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暴发性肝炎、肝硬化及胃肠胀气; c.肝浊音界消逝代之以鼓音,主要见于急性胃肠穿孔,人工气腹;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