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 2014 年高三历史 复习背诵基础知识必读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文科班)人民版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②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③ 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派别主张或特点代表代表的思想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见上面见上面道家①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② 以 因 循 自 然 的 “ 无 为 ”“逍遥”为处世方法③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影响了古代文化老子①“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② 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③ 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原则④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消极态度庄子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主张逍遥自得法家① 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②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李悝① 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② 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道家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墨家推崇夏朝政治,学习大禹刻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墨翟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尙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学“察类明故”(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1 ① 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② 社会基础: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③ 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形成;④ 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