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公办教育学校择校现象的方案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失衡是普遍现象,首先,就近入学政策忽略学校差距;其次,教育管理体制自相矛盾;办法:1、实现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化,实现教育公平,消除学校差距;2、革除等级制度;学校的等级评定,根据无非是学校基础设施和师资质量。关于遏制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的建议。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失衡是普遍现象,且有越来越不均衡之忧。以各种名义存在的重点中学、小学越办越大,师资力量薄弱的中小学师生及学生家长信心和希望备受打击。家长们削尖脑袋、想尽办法把孩子往所谓的名校、名班挤。择校,虽然倍受责备与关注,但至今仍然是一个棘手难题。为了遏制中小学生择校问题,必须先分析产生该问题的深层原因:首先,就近入学政策忽略学校差距。目前推行的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没有注意学校之间差距的现实,忽视学校布局的不均衡。一些地区实行的与之配套的措施,即“电脑派位”等,也存在一些问题。有这样一个例子,以一个学生家庭为中心画一个圆,东南西北都有学校,而且好学校非常近,结果电脑给派到既远又不好的学校,家长只得想方设法找关系。结果导致票子、条子取代了卷子,成为选择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其次,教育管理体制自相矛盾。国家法规明令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禁止择校;教育部门又制定严密的评估体系,把公办学校划出层次分明的等级——薄弱学校、普通学校、区级学校、市级学校、省级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如此自相矛盾,怎能叫老百姓不择校? 为此建议:1、 实现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化,实现教育公平,消除学校间差距。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化,是实现教育公平、遏制择校热的根本办法。实现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化,阻力当然不是来自广阔学生和家长,而是来自于择校热中的既得利益者:名校、证书培训机构及与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管理部门一些人。他们不会支持均衡教育资源,反而可能与教育公平私下唱对台戏,比如强调困难,拖延时间,或诱使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一些不切实际执行不下去的政策。原因很简单:各种名目的重点学校很大程度是他们手中的资源、特别社会地位的支撑,甚至是寻租的资本。教育资源均衡化考验政府的决心和恒心,并体现在政策的力度和连续性上。各地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 10 年来,安徽省铜陵市坚持推行教育均衡,大力扶持薄弱学校,择校歪风逐渐消除。北京市及上海市教育部门决定实施区域内名校校长和优秀老师的轮岗制,是积极的;但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