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融合基本理论及预处理技术介绍及分析一、讨论背景1.1 讨论目的以及应用领域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进展,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遥感器被用于对地观测,这些多角度、多传感器、多平台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数据,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了能更加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这些海量数据资料,遥感数字图像融合技术便应运而生,它作为遥感图像信息提取的一种有效工具,已经成为遥感讨论的前沿问题,并且在这几年里,遥感图像融合技术的进展突飞猛进。关于数据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并且是在 80 年代慢慢进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信息处理技术,在当时被称为多传感器混合或者是数据融合。遥感图像融合是一个对多传感器的图像数据和其它信息处理的过程。它的重点在于把那些在时问或空间上冗余或互补的多源数据,根据一定的算法或规则进行运算处理,以猎取对同一目标更为全面、更为可靠、更为准确的图像,生成一幅具有新的波谱和空间特征的合成图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间的复合,而是需要强调信息的优化,以突出专题信息,消除或抑制无关的信息,改善目标识别的图像环境,增加解译的可靠性,改善分类、扩大应用范围和效果,减少模糊性。通过大量的讨论发现,通过不同传感器、不同方式猎取的大量遥感图像数据之间,既具有互补性,又存在极大的冗余性。如何从这些兼有互补性和冗余性的多源海量遥感数据中有效、合理的提取更有用、更精练、质量更高的信息,为辅助决策系统提供决策依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前沿性问题,遥感图像融合技术就成为一个讨论热点。如今,遥感图像融合技术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例如Landsat TM 图像与 SPOT 图像融合既具有多光谱特点又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特点,有利于对目标的提取与分类;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可以更好地帮助直升机飞行员进行导航。随着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展,其在民用和军事的各个领域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因此,对遥感图像融合技术展开深化的探究和讨论,对国民经济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在图像融合技术上的讨论相对于国际上的讨论起步较晚,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广泛而深化的基础理论、方法及应用方面的讨论。此外,虽然现在遥感图像融合的算法已经很多,但是,对于融合质量的评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通用的标准。目前对遥感图像融合质量的评价大多是依赖于观察者的主观视觉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