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鲁迅文学作品的讽刺写作手法摘要:文学作品是作家借以讽刺世俗人情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时期,作家会利用自己作品借以讽刺,并产生很大的影响。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大多含有这一功能。如鲁迅是一位跨时代的伟大文学家,他在 1918 年发表了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并将其描述为吃人的社会。在鲁迅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如《狂人日记》一般发挥文学作品的讽刺作用的不在少数。本文主要针对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讽刺写作手法进行了分析,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理解鲁迅及其文学创作思想。关键词:鲁迅、文学作品、讽刺写作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程度不一地对当时所处社会黑暗的描述,并利用讽刺的手法表现了当时社会所处人们受到的压迫以及剥削。另外,鲁迅在其文学作品中还积极利用讽刺手法对腐朽社会制度下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无情的抨击,发人警醒。一、 鲁迅作品中讽刺手法的艺术特征(一)真实性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不是依靠一味的想象,去描述社会的奇闻异事,也不在于在文章中利用他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来使读者发笑。而是他在文章中利用各个典型人物形象所揭露出的黑暗丑陋的社会本质问题,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鲁迅曾就讽刺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讽刺可以不是在作者身边发生的事实,但必须是要可能会发生的实情,不能凭空捏造。鲁迅的文学作品中之所以让人感觉到受到震动,就是因为它独特的观察视角,对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现象的揭露,发现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丑恶之处。如《祝福》中塑造的鲁四爷这一形象,是一位进行理学教授的老监生。作者笔下的鲁四爷是一个经常发脾气、骂人的形象,这是鲁四爷生活中的常态[1]。但作者在进行描述的时候,却没有浓墨重彩对其进行描述,而是以淡淡的口吻对鲁四爷的日常所为进行描述,从而将鲁四爷的丑恶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得文章的文学性以及矛盾性都得到增强。(二)矛盾性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一个悲情人物,在这过程中运用讽刺性手法,使得人物性格同时具备喜剧以及悲剧因素,进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十分注重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他笔下的祥林嫂、阿 Q 以及孔乙己等[2]。如《孔乙己》,他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悲剧文学作品,而是具备很多喜剧因素的悲剧作品。在孔乙己形象的描绘中,作者充分利用率讽刺艺术,将孔乙己本身性格的矛盾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二、 鲁迅文学作品中讽刺艺术的表现方式(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