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语文小组合作的高效性案例分析 试卷分析颇让我们备课组的老师吃惊,课内阅读有一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字的运用好在哪儿?”这道题年级正确率为 10%。个别班级“全军覆没”!惊愕之后是感叹,感叹之后是反思。这种现象已不得不让我们停下来反思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 记得在教《荷花》一课时,我那声情并茂的讲解,生动喧闹的小组合作,还记忆犹新,黑板上色彩鲜艳的荷花图的简笔画还历历在目。我想借助教学手段地讲解,学生对“冒”的理解会更透彻。白荷花在与碧绿的荷叶相比之下,白荷花的卓尔不群,鲜艳夺目的特点,孩子们会终生难忘。谁知这确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孩子们并不买帐。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老师们的课是讲得准确而易懂,可是学生却什么也没有学到,你问问他,他就像未曾上过一样。” 其实,我们也没必要自欺欺人,这样看似有效的课堂其实是无效的!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花费巨大的精力在备课上,力求在声音、色彩等多感官上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希望能提高课堂效率,可现实中却收效甚微,甚至于有的学生课堂上依旧是无动于衷、面无表情。这的确是课堂的症结所在。 有效教学需要老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老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也都知道“课堂教学不是老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老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于是,各种教学方式成为许多老师追求的时尚。老师在一节课上往往将这几种方法和盘托给学生,学生难以宁静独立的去阅读文本、思考、感悟,如最常见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使所有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可是,有的老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点儿急功近利。 让我们来回味一下我们似曾相识的课堂。课堂上,应该探究的问题呈现出来了,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当孩子们小组合作沟通、思考的时候,老师沉不住气了:“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想不到?”课堂任务要完不成了。于是,老师又卷着袖子下场了,后面的问题全变成了填空的形式。大约 40 分钟过去了,探究成功了。老师把答案说了出来,一场让人激动的思维挑战夭折了。 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是无效行为,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孩子们就掌握的不扎实。 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会中途失去耐心?很多原因。怕完不成课堂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