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具操作 培育动手能力_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来进展思维猎取知识。现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优化学具操作、培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谈一点做法。 一、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创设学具操作的条件 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宽松互动的气氛中敢于设疑,勇于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论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要。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老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究性、制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学具操作活动中,发现事物的神秘,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21-7”时,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 21 根小棒(2 捆各10 根,以及 1 根散开的),想一想从里面拿走 7 根,该怎么拿? 学生尝试进行小棒操作: 1.将 2 捆小棒全部打开为 20 根,与散开的 1 根合起来是 21 根,从 21 根中拿走 7根,剩下 14 根。即 21-7=21-1-1-1-1-1-1-1=14。 2.从 2 捆中拿出 1 捆打开为 10 根,从 10 根中直接拿走 7 根剩 3 根,与剩下的 1 捆零 3 根合起来是 14 根。即 21-7=10-7+10+1=14。 3.从 2 捆中拿出 1 捆打开为 10 根,再与 1 根合起来 11 根,从 11 根中拿走 7 根剩 4根,最后与余下的 1 捆合起来是 14 根。即 21-7=10+1-7+10=14。 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进行充分沟通,并优化出比较好的算法,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法。 二、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学具操作 在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老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数学结论。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从学具操作袋中取出 1 个圆柱、3 个不同的圆锥,并分别将圆锥标上 1、2、3(圆锥 1 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 2 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圆锥 3 与圆柱等高不等底),老师出示以下实验要求:(1)比一比。把每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与圆柱比一比,并作好记录。(2)猜猜看。分别用圆锥1、圆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