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基础 知识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观察想象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比较联系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进取意识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同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阔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老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学案 94 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 1911 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 29——32 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沟通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 2——3 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沟通,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