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植树的牧羊人》试讲稿 初中语文《植树的牧羊人》试讲稿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制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难点: 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制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静谧的深夜, 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 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幅幅行云般的画面 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 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 让我不禁鼻头一酸,泪光涟涟…… 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今日我愿借着这个课堂,与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分享我的感动。让我们翻开课文。 (二)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制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制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认真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三)精读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制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楚。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