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军武 huangjunwu104@yahoo.com 单位:湖南省浏阳市第五中学 联系电话:13637485284 从教材范文的角度看《人是什么》 赵鑫珊先生曾称他的志向是做个大磨盘,上盘是文科,底盘为理科,中心轴是哲学,以对世界和人生的好奇与激情为动力,试着将一些世界的问题碾碎,最后流出散文诗的段落和句子。他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谈古论今,语言华美,警句迭出,情文并茂,确实可以看出赵先生是文理哲三者兼通,学识渊博。但如果从文章学,特别是从教材范文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篇文章也存在一些疵点,现聊举数例,以求就教于大方之家。 其一、文题与内容不太相符。文章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前部分所引述的中外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的话,其实都是讲人生的问题,而非讲人是什么的问题。后部分所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其实也应该是属于人生的问题,而非人的问题。所以,文章的标题不如改为“人生是什么”更确切些(文中有几个地方的“人”也该改为“人生”)。 其二、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也有些脱节,联系不是很紧密。前部分,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如爱因斯坦、雨果等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对“人(其实是人生)是什么”的回答。这部分的中心点很明确,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生无所息”。而后部分作者却转入谈人(其实是人生)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与前面“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缺乏紧密的联系,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显得不太集中。 其三、后部分内容主次颠倒,重点不突出。作者指出“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然而,对这个“最重要部分”的论述,作者用的篇幅却最少。作者大部分的篇幅在用于谈论对往事的追忆,这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追忆往事成了人生的第一要务。其次较多的笔墨花在了“对未来的憧憬”上,而真正讲把握现实,作者却只用了两三小段文字,而且这两三小段文字并没有将把握现实的问题讲清楚,只提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要“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并未说明实质性的问题。 其四、部分观点与材料不太统一。如第 8 面第二段,作者提出“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这个观点,但接下来用来论证这个观点的例子却不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不同看法,而是不同人的看法。再者,从作者的立意看,是要说明“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即要论证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不断追求。既如此,为什么分论点又要大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有不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