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修齐治平为儒家用语。“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他们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修齐治平”的思想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主动入世的精神。对于这种积极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如果能将民族精神中的这种积极的人生理念作为支撑,那么当人走向社会时,有望能抵御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如果将“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的民族精神作为奋斗的目标,一个人就会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去不断完善自身,同时具有主动实践、影响他人和社会的能动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状态。《大学》是修身治国的规则。《中庸》是儒家学说的思想理论基础,它所宣扬的不偏不倚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具有普遍意义。1.积累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能熟练地诵读文本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2.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正确认识这些思想的文化价值和作用。3.了解《大学》《中庸》对中国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探讨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经典原文 4 《大学》节选◎走近先贤宗圣——曾子1.生平简介曾子(前 505~前 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一说山东嘉祥县)人。曾子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一生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2.主要成就著《大学》(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孝经》《曾子十篇》等儒家经典作品,被后世尊奉为“宗圣”。3.地位影响曾子“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子以他的建树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儒家“五大圣人”。◎背景呈现《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