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典 歌 的 景 情 境 ——简析诗词鉴赏题诗词鉴赏题自 2002 年高考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以来,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学生缺少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常常把握不住诗人的内在情感,导致犯错和失分。因此对典型诗歌主题的总结,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一、抓背景 即通过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政治生活情况来推见作者主旨。例: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亮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该诗紧扣“北望”写所见之景,有绵延不尽的燕云,有悠悠东去的大江,有残阳,有寒鸦,意境苍凉。如果了解到此诗作于元灭南宋,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之时,就能很容易地概括出主题:此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南宋国势一去不返的痛心及自己作为俘虏的亡国之恨。 二、看作者 若能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等,则更易于把握其诗作的主旨。例:水槛遣心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一生屈居下僚,贫困潦倒,又适逢“安史之乱”,国运衰颓,自身流离失所,贫病交加,故而多写离乱,抒忧国忧民之情。而此诗却写得清新优美,宁静和谐,似与杜甫一贯的“沉郁顿挫”诗风相悖。杜甫创作此诗时,已在朋友的帮助下定居于四川成都,结束了飘泊之苦,生活安定,衣食无忧。故而抒发的是闲适安乐的心情。 三、看体裁 诗歌一般有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之分。不同的类型,则可用不同方法去把握主题。 高考题型一般以抒情诗为主,这儿就以此为例,抒情诗----“情”即主题,要把握其中的情感。 例: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写了东晋繁华之地“乌衣巷”、“朱雀桥”如今只有“野草花”映着西下的“夕阳”,一派衰败的景象,古今对比,作者抒发了世事沧桑,昔盛今衰的感慨,同时吊古伤今。感叹唐王朝的衰败。四、看题目 题目往往概括了诗作的内容,抓题目有时会让我们快速把握诗歌用心 爱心 专心2010 年芜湖市高三语文研讨会交流论文主题。 如《出塞》,赞雄奇壮阔的边塞风光,反映将士的戍边生活,颂扬戍边将士的报国热情,表现他们长年征战的思乡之情等。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望而知为送别诗。这类诗不外乎写朋友、亲人间的依依不舍之情或对友人的安慰、勉励等。 《咏怀古迹》是怀古诗,抒发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