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31 课时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通过构造出一个对应的数学模型而使问题清晰化、具体化,找到有效的解题途径——构建数学模型,使实际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逐步把数学知识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一是实际问题数学化,二是对得到的函数模型进行解答,得出数学问题的解.教学难点:实际问题数学化.教学过程:[例 1]一家报刊推销员从报社买进报纸的价格是每份 0.20 元,卖出的价格是每份 0.30 元,卖不完的还可以以每份 0.08 元的价格退回报社.在一个月(以 30 天计算)有 20 天每天可卖出400 份,其余 10 天只能卖 250 份,但每天从报社买进报纸的份数都相同,问应该从报社买多少份才能使每月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并计算每月最多能赚多少钱? 解析:本题所给条件较多,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可以列表分析: 设每天从报社买进 x 份(250≤x≤400).数量(份)价格(元)金额(元)买进300.206x卖出20x+10×2500.306x+750退回10(x-250)0.080.8x-200 则每月获利润 y=[(6x+750)+(0.8x-200)]-6x=0.8x+550(250≤x≤400). y 在 x[250,400]上是一次函数. ∴x=400 元时,y 取得最大值 870 元. 答:每天从报社买进 400 份时,每月获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 870 元.点评: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250,400]是由问题的实际意义决定的,建立函数关系式时应注意挖掘. [例 2]某人从 A 地到 B 地乘坐出租车,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租用起步价 10 元,每 km价为 1.2 元的汽车;第二种方案:租用起步价为 8 元,每 km 价为 1.4 元的汽车,按出租车管理条例,在起步价内,不同型号行驶的里程是相等的.则此人从 A 地到扫地选择哪一种方案比较合适.用心 爱心 专心 答案:当 A、B 距离在起步价以内时,选择第二种方案; 当 A、B 距离在(a,a+10)时,选择第二种方案; 当 A、B 距离恰好为 a+10 时,选择两种方案均可以; 当 A、B 距离大于 a+10 时,选择第一种方案.(其中 a 为起步价内汽车行驶的里程)点评:信息量大是数学应用题的一大特点,当所给条件错综复杂,一时难以理清关系时,可采用列表分析的方法,有些典型应用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