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一: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我国农业生产将面临产量波动降低、布局与结构调整等问题。★ 农业生产的产量降低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后,冬小麦和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 17.7%和 31.4%。气候变暖后,不考虑水分的影响,早稻、晚稻、单季稻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减产,其中早稻减产幅度较小(-3.7%),晚稻和单季稻减产幅度较大(-10.5%)。气候变暖后,我国玉米总产量平均减产 3%~6%,其中春玉米平均减产 2%~7%,夏玉米减产 5%~7%;灌溉玉米减产 2%~6%,无灌溉玉米减产 7%左右。据估算,到 2030 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 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温度增加 1°C 时,大于 10°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 15 天左右,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气候变暖还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据计算,到 2050 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 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 23.1%。 气候变暖后,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冬性),因冬季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而不能满足春化作用对低温的要求,将不得不被其它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所取代。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在南方占主导地位,而且还将逐渐向北方稻区发展。东北地区玉米的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