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源自共同的爱国情怀——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建议 教材解读《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传》改写而成的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文章脉络清楚,指向明确,着力刻画人物的言行。在解读中我廉颇蔺相如由不和到和都源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基础,源自他们共同的爱国情怀。所以在教学中,抓住文本意义的冲突点——“就靠一张嘴”,并由此作为基点,辐射全文,激活思维,通过品读对话,多层面、立体化、富有情趣地解读文本,感悟历史人物的赤子之心。 教学设想一、跨越时空,与历史人物相遇【预设沟通】 请结合预习谈一谈,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哪些人,“碰”到哪些事?对课文有哪些简单的了解,对这两位历史人物有怎样的初步印象?【设计意图】为了避开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引导学生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把握文意,了解文章大致情节,归纳提炼出三个故事标题,对廉颇、蔺相如有初步的了解。直面文意冲突——廉颇对蔺相如很不服气,要给他个下不了台。二、品词析句,体悟历史人物内心 走近蔺相如 他真的“就靠一张嘴”吗?【预设沟通】出示句子“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但你同意廉颇的看法吗?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边读边把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体会,有了感受也可以和大家沟通沟通,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研读三个个小故事:(一)完璧归赵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里,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最深?出示:他理直气壮地说——撞碎在这柱子上!1、自由读读这段话,看看哪个词给你的感受最深?2、“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1)蔺相如有哪些充分的理由敢在秦王面前说这样的话?请同学们联系上文想一想,找找根据。(“秦王双手捧住璧——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此时的蔺相如,怎么办?指名读句子。(2)再读读这段话,看看哪儿让你觉得很有气概?A、蔺相如真的会撞碎这块璧吗?请同学们再联系上文想一想。指名读“假如秦王没有诚意,我一定把璧送回来。”出示:六自然段。从“一定”中你看出了什么?正是因为蔺相如出使前就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准确的推断,所以他才这么理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