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双慧眼 看清这纷纷扰扰 ——小学语文李老师的《猴王出世》落选特等奖引发的思考 10 月 18 日,我来到了南昌,为的是亲临现场看看两年一度的小语盛会。两年了,小学语文教学有进步吗?哪里进步了?我不停地问,不停地想。 身为浙江人,对浙江的课,自然非常关注和期待。老实说,课还没上,很多浙江老师心底里都在问自己:浙江,还能延续上两届的辉煌吗?(王自文的《古诗两首》、蒋军晶的《月光曲》信任很多朋友不会陌生。) 直到在二会场看演绎了这节课,我才如释重负,心想,特等没问题了!有这念头的,不仅仅是我一个,问了好多浙江的朋友,都说没问题。这节课演绎得太棒了,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表现,都颇精彩!老师们认为最大看点是,课堂指向言语形式的品析,让人眼前一亮! 21 日上午,为了听台湾赵镜中教授的报告,我赶到主会场听课。赵教授的报告,振聋发聩!其价值,是我以往所听过的语文教学报告所无法比拟的。听完,我感慨:大陆的语文生病了,台湾名医来开方,意味深长啊。听说这台湾妙医在两年前就开出了不少好药方,但是效果呢?有谁去真正抓药了呢?听完赵教授的报告,我离开主会场,回宾馆了。因为我对颁奖不是很感兴趣——再说,在我和很多朋友看来,浙江的课,特等是无疑的。 中午,在宾馆里休息。从各个方面传来让我震惊的消息:浙江的课,与特等无缘,颁了个“最佳设计奖”! 我不敢信任我的耳朵,也不敢信任手机上朋友们传来的信息。怎么可能呢?于是打电话问还在现场的朋友,朋友们确认,这已经是无可更改的事实!朋友还告诉我,颁奖的时候,会场一片骚动。 我追问,究竟为什么没上特等?朋友隐约说起:有人说,这课把略读课文当精读课文讲了,违反了大方向!也有的说,有评委似乎隐约提到,有些课,朗读指导上技术痕迹过重,老师控制得太严,也许的课有这方面的嫌疑吧? 大赛落下帷幕,所有的奖项都已各归其主。作为语文教学界的人士,我们能否跨越地域,超越功利,试着对有些问题做一些思考呢?也许,思考本身比奖项更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个问题:《猴王出世》的创新价值究竟在哪里? 在我看来,《猴王出世》一课,就其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取舍,以及彰显的教学理念,更贴近语文的本质。在“得意忘言”阅读课模式继续流行的今日,《猴王出世》这一力图体现既“得意”又“得言”的可贵探究,以及在高年级学生中渗透“文本细读”的策略,无疑是本届大赛的一抹亮色。 还是让我们先回到课堂,...